綿陽,一座充滿了爭議與話題的城市。
有人說它是四川的希望,因為在2003年前后,其GDP高居西部地區第五位,僅次于成都、重慶、西安和昆明。而也有人說它的發展太慢了,近年來,與成都的差距越來越大,GDP也干不過貴州的遵義。
也有人說,它是一座不能單純用GDP衡量的城市,因為這里有許多軍工企業和國之重器,無法簡單地通過GDP來評價。那么,事情真的是這樣的么?
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,據四川統計局發布的《2020年四川各地科技經費投入》公報顯示,綿陽的研究與試驗發展(R&D)經費達215億元,高居四川地級市的首位,投入強度為7.14%。而全省的平均水平只有2.17%,成都也不過3.11%,綿陽的優勢不言而喻。
這里簡單做個科普,R&D經費包括用于研發項目(課題)活動的直接支出以及間接用于研發活動的管理費、服務費、與研發活動有關的基本建設支出以及外協加工費用等。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與GDP之比稱為研發投入強度,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一國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。
綿陽是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,“兩彈一星”誕生地,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、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、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,國省重點實驗室26個,“兩院”院士28名,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3.7萬。
據了解,近年來綿陽的R&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6.5%以上、居全國城市前列,西部城市之冠。中國科技城這個名號,可謂是名至實歸。